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通知公告
更多...
关闭
所在位置: >代表工作 >代表风采

山沟沟里的致富带头人何延均

来源:盐津县委组织部 作者:唐万洪 发布时间:2014.08.25 阅读:7850

——记盐津县柿子镇水银村党总支书记,县、乡人大代表何延均 

  何延均,一个50来岁的中年汉子,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不断发展新的创业项目,增收致富,成为盐津县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和带领广大村民发家致富的优秀带头人。何延均在任柿子镇水银村党总支书记以来,勤奋肯学、吃苦耐劳、为民务实,赢得了水银村村民的拥护和信任,赢得了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肯定和支持,2012年他又光荣当选为盐津县、柿子乡两级人大代表,当上了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有技术、心中不慌。1983年,20岁出头的何延均开始琢磨,光是靠种地不但收入低,还很辛苦,一定要学门技术才能挣钱。有了这种想法后,何延均开始观察什么样的技术好挣钱,很快他把目标锁定在木工这门技术上。“木工在农村市场需求大,家家户户都需要,只要手艺好就不愁挣钱……”他在脑中不断思索着。在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和许可后,何延均开始拜师学艺,心灵手巧的他很快学会了做门窗、桌椅板凳等木活。由于他勤学、善思、肯吃苦,技术进步得很快,上门请他做活的人也越来越多,何延均也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何师傅”。何延均在走村串户做木工之余,细心的他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小猪阉割技术,所谓技多不压身,何延均又开始琢磨着学习这门挣钱的技术。从1983年至今,何延均平均每年要给农户阉割小猪3000头。

  跟上时代步伐,做名养殖能手。2002年,何延均看到生猪市场行情不错,于是试着养猪,在他的精心饲养下,第一年饲养的8头母猪,出栏了100余头商品猪。尝到了甜头的何延均扩大养殖规模,并喜获成功。但两年后,由于生猪行情下滑,他又开始尝试在养猪的基础上养牛,以便优势互补。起初,试养了5头小牛,慢慢地扩大到40来头大牛的规模,同时还带动周围群众一起养牛。行情好时,一头大牛能卖到4000元,这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数目,何延均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党的政策好,种植能手收入高。何延均不满足于养殖的成功,他又开始尝试摸索新的致富门路。何延均家土地不多,当他看到很多打工人家的山地撂荒,心里是又高兴又难过,难过的是大好山地因无人种植荒芜了,高兴的是看到了有地可种的希望。当时政府的政策好,提供秧苗,鼓励大家大力发展方竹产业。于是,他承包了几户人家的山地,加上自己的山地一共种植了500亩方竹。近几年市场行情好,方竹笋平均每公斤不低于5元,除去人工、管理等成本,每年能收入十几万元。2011年,何延均又在低海拔地区试种了2亩魔芋,目前种植规模已达到10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人大代表为人民,带领群众共致富。2012年,何延均被选为县、乡人大代表,从那一天起,他在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同时,积极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而加倍努力。如今,他带领一个村民小组的群众种植了方竹2300亩、魔芋700亩、天麻30亩,该村民小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000元。下步还计划推广到全村,重点发展方竹、魔芋、核桃等种植产业,生猪、乌骨鸡养殖等产业。2011年底,何延均还积极探索玉米套种魔芋技术,使农民每亩地收入增加了800元,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如今,玉米套种魔芋技术被镇党委、政府大力推广到其它各村适种区域,取得了较好成效。

  出谋划策,新农村建设见成效。2012年,借助全县新农村建设之机,在何延均的带领下全村干群同心协力,成功完成了水银村大塘村民小组71户的房屋亮化工程。同时,完成公路硬化1.9公里,户间道路硬化300米,规划种植李子150亩,扶持农家乐3家。由于工作扎实有效,大塘新农村建设,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全县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之一,并多次受到市、县领导干部的一致好评。如今,何延均正在带领干部群众着手打造大塘生态文明村,一幅生态、文明、和谐、富裕的画卷即将成型。他就是这样一位好支书,自己富裕了不忘乡亲,他就是这样一位好代表,心中时刻装着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