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通知公告
更多...
关闭
所在位置: >代表工作 >代表风采

浓浓乡村情 拳拳赤子心

来源:巧家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作者:邱有昆 发布时间:2015.01.20 阅读:11905

——记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胡应飞  

    干工作,他不讲得失;办实事,他脚踏实地;当代表,他一心为民。他,就是巧家县新店镇坪地村党总支书记,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胡应飞。他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履行职责,密切联系群众,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胡应飞于2005年7月被巧家县委评为首届“百优先锋党员”、2007年1月被巧家县人大常委会授予“优秀县人大代表称号”、2007年7月被巧家县人民政府评为“林改先进个人”、2010年7月被巧家县委评为“抗旱先锋党员”、2011年6月被昭通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近三年来,连续被新店镇党委评为优秀党员。当然,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付出的是艰辛和汗水……

走出校门,扛起了为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重担

1999年7月,22岁的胡应飞高中毕业后选择了在村委会当一名村官。对刚出校门的他来说,农村工作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自己从来没有涉及过农村工作,熟悉的是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的一草一木都饱含深情。胡应飞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拿出吃苦耐劳的精神,把工作干好。他沉下心,踏踏实实地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办公室、群众家中、田间地头,总是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村里的干部和百姓都对他称赞有加。2001年,24岁的胡应飞当选为碉楼村党总支书记,成为全镇最年轻的村党总支书记,2002年,已经是乡人大代表的他又当选为县人大代表。高中文化的胡应飞自个儿知道,这人大代表不好当,它代表着一方民意,代表着一方群众的利益,一定要真正发出老百姓的声音,为老百姓谋利益。恰逢乡里开展农网改造工程,因为穷,村民们连几百元钱也拿不出。“虽然现在要出点钱,但是农网改造好了,以后用电就会方便得多,所获得的利益远远超过你拿出的这点钱”。胡应飞就这样一家一户去做工作。群众思想不通,再去,一次、两次……。到第三天,来了几十户;第七天,75%的人家都来登记了。他白天组织大家扛电杆、挖坑,晚上又一户一户去还没登记的人家里做思想工作。有两户人家实在拿不出钱来,他就拿自己的钱先垫上……仅仅三个月,电网架设通电,该村成为全镇第一个农网改造通电的村。电通了,山里人的笑脸被照得明晃晃的。

家乡要脱贫致富,唯有发展产业是出路

碉楼村位于新店镇南部,全村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地处牛栏江边,气候炎热,发展蚕桑产业前景良好,但由于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全村500多户人家,仅有村民张建才家养蚕,再加上没有养蚕技术,效益一直不明显。2001年底,接任村党总支书记的胡应飞抓住退耕还林的机遇,自己掏钱买资料,到六合乡蚕茧站学技术,再回到村里推广。技术学到了,可问题又来了,村民们一听说要用好田好地来栽桑养蚕,谁也不干,都说田里栽上了桑树,那以后还吃啥?由此,他和村党总支其他成员商量后,决定由党总支成员带头退耕还林,栽桑树,发展蚕桑产业。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第一年,有30多户人家栽上了蚕桑,第二年增加到了186户。由于懂技术、会管理,到2003年,胡应飞田地里的桑树长得枝壮叶肥,当年就养了5张蚕种的蚕,创收达5000多元,村里原来的养蚕户张有才家更是增收8000多元。村里人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原来吃饭都成问题的人家,如今都看上了彩电,上了年纪的老人们都说,在这穷山沟里,能吃饱饭就是最大的心愿,想不到,胡支书还带领咱们走上了致富路。

几年来,在村党总支书记胡应飞的带领下,全村发展蚕桑2500多亩,户均4.5亩,全村有电话机176部、电视机520台、打谷机6台,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碉楼村村党总支连续三年被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总支,2005年被评为全县优秀党总支。2006年,碉楼村被县委命名为巧家县蚕桑科技示范村。

面对新的困难,他选择了勇敢面对

2007年6月,由于其工作业绩显著,镇党委征得胡应飞的同意将其调整到工作滞后的大村——坪地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到了坪地村,胡应飞作了大量的调查走访后,决定把烤烟种植作为促进增收的重点产业,狠抓本村烤烟工作,坪地村一跃成为新店镇唯一的烤烟千亩大村。坪地村的计生工作也一直是干部们头疼的事,许多百姓还抱着“多生儿子多享福”的思想,对计生工作抱抵触情绪。胡应飞到任后把计生工作作为重点来抓,他知道如果不做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那做什么都是枉然。于是,他在全村张贴计生标语,到村民家里去做思想工作,即使偶尔迎来的是一只大黄狗,他也依然不放弃……。努力换来回报,问题在他面前迎刃而解,如今坪地村的受术对象都会主动去做计划生育手术。2010年,坪地村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在旱灾面前,胡支书带领党总支一班人充分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一方面确保全村人畜饮水安全,另一方面严防山火,发出“为生存而战” 的号召,带领全村1227余户,4467人积极与旱魔作斗争,最终取得了抗旱救灾的全面胜利。

个人利益是小事,群众利益是大事

“个人利益是小事,群众利益是大事”——这是胡应飞的座右铭。这些年,村里有很多和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了钱,曾有人劝他:“你人年轻,又有文化,到外面闯一闯,比在这里拿几百块钱的工资强多了。”然而每次他都笑着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组织信任我,我就有责任为乡亲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由于胡应飞平时忙于村里的事,经常是跑了村里跑乡上,有时几天也难得回家一次,家务重担全压在妻子一人肩上,他知道愧对了妻子,但他深知更不能愧对乡亲们对自己的信任。有一次,劳累的妻子实在忍受不了,跑到乡上为胡应飞递出了辞职申请。看着满脸疲惫的女子,乡党政办的同志为难了:一个是为工作而顾不上家庭的好干部,一个是想要完整家庭的好妻子,怎么办呢?党政办的同志耐心地给胡应飞的妻子做了工作,让她多支持理解丈夫热爱的事业,同时也给胡应飞做了工作,让胡应飞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多关心家庭,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了。这场“风波”后,明理的妻子也开始理解、支持丈夫的工作,而那个凡事以群众利益为大的好支书也新增了一段让当地干部群众谈论的佳话。 

    工作之余,胡应飞坚持每天阅读各类报刊杂志,及时学习领会和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他积极参加乡党委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做到有笔记、有心得、有调研文章,增强了政治上的坚定性和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力,增强了思想的前瞻性、眼光的敏锐性和工作的创造性。在具体工作中,胡应飞总是以一颗热忱之心积极维护班子团结和谐,同班子成员紧密合作,齐心协力营造一个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的良好工作氛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群众的支持与尊重。2011年,胡应飞光荣当选为昭通市第三届人大代表。作为一名年轻的农村基层工作者、人大代表,他下定决心继续多做实事,不辜负群众的期望,既要用党总支书记的身份要求自己,也要用一名人大代表的身份要求自己。他认为,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不论村里工作有多忙,在每次参加人代会会议之前,他都要走访选民,倾听民意,征求他们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他都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把群众的困难、问题记心上,以便在人代会上,提出高质量的建议,将老百姓的心声及时传达上去。

“浓浓乡村情,拳拳赤子心”。不管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还是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胡应飞始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系百姓,关注民生,认真履行职责。他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晶莹的汗水和闪光的足迹,正是他这种情系百姓,潜心为民的精神,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胡应飞已完全成长为一名沉稳、干练的党总支书记、人大代表,可他总觉得任重而道远,为群众办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