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通知公告
更多...
关闭
所在位置: >监督工作 >综合报道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全市易迁民族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工作

来源:昭通市人大常委会民宗外侨工委  作者:杨兴平 发布时间:2025.03.14 阅读:512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5年工作计划,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以马康凤副主任为组长,民宗外侨工委相关人员为副组长及成员的调研组,在市民宗局分管领导的陪同下,于3月10日至12日,先后深入彝良县、大关县、鲁甸县,实地察看了发界、靖安和卯家湾3个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所到之处,调研组一行沉入社区、街道、医院、学校、扶贫车间、商铺等相关场所,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随机访谈、入户走访等方式,对易迁少数民族群众在产业发展、就业、收入、教育、医疗,以及安置区基层治理、生产生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

314民宗委1.jpg

昭通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630万人口中有187.5万贫困人口,其中30多万人生活在边远、民族、石漠化、水土流失严重的高寒地区。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难题,全市累计建成373个集中安置点,打造了以靖安、卯家湾为标杆的9个万人以上集中安置区,35.47万人住进了互嵌式社区的幸福家园,其中,少数民族33554人,占比9.12%。调研组欣喜地看到,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各安置区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创新探索精细化管理机制,把问题、矛盾、困难解决在一线;通过与省外274个地区建立劳务协作长效机制,开创“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点对点、一站式”劳务输出昭通模式,实现有劳动力的易迁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针对无法外出务工的人员,各地在安置区周边发展苹果、马铃薯、香葱、花椒、中药材等产业,抓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各族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通过融合式发展、互嵌式社区、立体式交融平台“三个构建”,我市形成了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纵深推进“石榴红”工程、“枝繁干壮”工程和“三项计划”,促进了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314民宗委2.jpg

在充分肯定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调研组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下步工作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夯实根基,加快补齐教育、医疗、休闲设施等方面的短板,让“学校不再拥挤,医疗触手可及”。二是要进一步摸清家底,实施精准管理和服务。要对特殊困难家庭和群众实施“一户一策,一人一方”,对留守老人、儿童、残疾人、语言障碍群体建立专项档案,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不落一人”。三是要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持续稳定增加群众收入。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入“订单加工”模式,设立社区工坊,推广居家灵活就业,实现“楼上生活、楼下就业”,让更多青壮年劳动力能在家门口就业、创业,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让老人不孤单,孩子健康成长;要充分利用昭通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区位优势,结合昭通苹果、花椒等特色资源,打造“农文旅医养融合”的民宿康养旅游示范村,全面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四是要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要通过歌舞节庆、社区联谊等民族团结联欢活动,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不断促进安置区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以构建“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新型社区为出发点,有力推动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深走实。